期刊篇名:消費文化、博物館與社會大眾
作者:張婉真
出處:博物館學季刊,23(2):5-20
閱讀心得:
文中敘述:伊藤寿朗(1993)在其於1980年代末期以竹內順一(1985)的概念與用語為基礎所提出的三個世代的博物館理論中指出,第一世代的博物館為保存珍貴作品的大型博物館,是一個觀光或休憩的場所,與民眾的日常生活脫節。第二世代的博物館為地方級的公立博物館,館內孤獨的研究員雖然拼命舉辦特展以招攬觀眾,但博物館卻總是陷入觀眾只來館一次的窘境。第三世代的博物館是基於地區社會的需求,發掘必要的資料(作品),並以民眾的參加體驗為主軸的博物館。
以此概念檢視近五、六年來個人及陪同學生參觀博物館的經驗,認為台灣的博物館處在第一世代和第二世代類型的博物館。雖然當代社會已經形成成熟的消費文化,正朝著去物質化演進,觀光業、休閒娛樂乃至於博物館事業也已成為消費文化下的一環,但是參觀博物館在台灣仍屬於小眾的文化,只有少數民眾在平日閒暇時間有參觀博物館的習慣,大多數民眾都是在特展的模式,以脫離日常生活軌道的心態下進入博物館,朝聖、趕熱鬧的氣氛濃厚,因而久久才進一次博物館。這與台灣長久以來忽略博物館教育有關,民眾缺乏參觀博物館的素養,因此無法養成民眾參觀博物館的習慣。
大多數台灣學生接受到的博物館教育非常貧乏,參觀博物館的機會大多是一年一、二次的校外教學,或是畢業旅行,行程卻常是來去匆匆,聽完解說員四十至六十分鐘的解說後,剩下的時間就只能讓學生走馬看花,隨意看看,或是拍照,留下到此一遊的身影,或是休息上洗手間,學生少有依自己的步調探索博物館的經驗,因此難以留下深刻的博物館參觀經驗,進到博物館不知從何參觀起,或是不知要看什麼,對博物館裡的物件感知能力弱,以致長大後不會把參觀博物館列入日常休閒活動,參觀博物館變成朝拜式的活動。
此外,我們把參觀博物館定位為知識性活動,間接降低參觀的意願。上學期,學校學務處活動組代售幾場特展(絲路行、康熙大帝與路易十四……)的優惠票,班上一位來自高社經家庭的女學生表示她很想去看,回家向父親請求買票,但父親卻以「你看不懂」拒絕買票帶她去看。展覽除了知識的傳遞外,還有美感的啟發,培養欣賞藝術的能力,不能因為美感無法量化,就忽視它的重要性。
台灣的博物館除了傳統的展示與蒐藏功能外,應強化與社會大眾的交流,爭取民眾的持續造訪,並思考如何協助學校教育推動博物館教育,從小培養參觀博物館的習慣,為未來的社會開發提升樂於參觀博物館的群眾人數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