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2月14日 星期四

博物館學習的再發現家庭學習研究 閱讀心得

期刊篇名:博物館學習的再發現:家庭學習研究
作者:侯天麗
出處:博物館學季刊,23(2):41-60

閱讀心得:
    文中指出:家庭是博物館學習的主要觀眾,近來從被動的接受資訊者,變成一個主動利用博物館資源、發展家庭認同的轉化者。他們以博物館的展示為起點,擴展到自己的生活史,進而建構屬於家庭的共同意義。
    家庭的學習本是自然、有機而持續的。在博物館的學習,父母的仲介更形重要,因為父母在家庭生活的脈絡下,提供兒童更適合的解說與示範。此外,父母對幼兒瞭若指掌,可滿足幼兒的依附關係,同時扮演專家與情感的支持者。
    對於家庭而言,博物館的經驗,不只是一個事件,也形成了流動而延續的學習文化。
    這讓我想起年初姊夫陪他的四歲兒子小毅參觀恐龍展的經驗。觀展前,他們就事先從圖書館借閱恐龍的書籍,在家閱讀了一段時日。參觀時,來到依真實比例打造的恐龍模型區,小毅看見在空中飛行的恐龍時,嚇得直說好恐怖、好害怕,緊抓著爸爸的褲管,躲在爸爸的身後,走到影片播放區心情才獲得平復。參觀結束,新年期間回外婆家時,我問起恐龍展一事,小毅就滔滔不絕的說出各種恐龍的名稱及簡單的特性。哇!終於結束閃電麥昆的話題(從一歲就迷上車子,玩汽車、火車等玩具,看車子為主題的繪本及卡通­──汽車總動員。)家裡陸續出現恐龍的書籍,小毅會繼續他的恐龍學習之旅。
    小毅的觀展經驗可看到:家庭參觀博物館,兒童受到家庭原有的先備知識、期望與動機、價值觀的影響。參展過程中,家人適時給予知識的解說與情感的支持,他們在博物館的脈絡裡,建構他們共享的意義與價值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